首页 > 理财 > 内容页

【金融“作”谈荟】余之:钱的问题上,脑子不能太“活络” 最新

2022-12-27 09:03:08 来源:腾讯网

文│单灵逸


(资料图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值浦东开发开放大环境,金融成为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人们对银行也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工行上海分行邀请了五十多位沪上赫赫有名的作家,写写他们与银行的故事,并出版《作家与银行》一书。作家们作为普通市民谈他们眼中的银行,谈他们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分享他们与银行之间有趣的故事,时值今日,读起来依然津津有味。为了让广大读者一同欣赏这些名家故事,我们特辟【金融“作”谈荟】栏目,邀您与我们一起温“故”知新。

作者:余之

作家

著有诗论集《中外诗话》《面壁诗话》;报告文学集《影星的世界》;长篇传记文学《梦幻人生》等。

星儿先生来电说要编一本有关“银行”的书,约我写一篇短文,谈谈与银行发生关系的故事,我一时语塞。我这个人跟银行几乎没有来往,除了生活中极少的偶然去存款、取款外,还有什么关系?

她说,谈谈家里人也可以,如长辈、子女等,他们对银行的看法或交往。

于是我开始搜肠刮肚起来。

银行在我们最初、最原始的概念中,就是“保险箱”。手头有了一点宽裕的钱,就是想存到银行里去。将它存起来,这不仅安全、保险,还会使存进去的钱多出来。尽管这“多”的数目是“少”的,但毕竟是多出来了。现在的社会治安说乱不乱,说太平不太平,我们的耳鼓里会常常听到一些骇人听闻的事,就到底还是为了几张“花票子”。

既然“花票子”这么看重,那么,将多余的“花票子”放进保险箱里去就是最为保险不过的了。长年以来,我们的长辈是这么做的,我们也是这么做的。

但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我们对“保险箱”的概念发生了怀疑。

开始是从朋友那里听来的,说放在银行里的“花票子"会贬值,还不如早点拿出来去买一些能保值的东西。也就是说,存进去的钱不会“多”出来,只会“少”下去。这在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听朋友讲讲也有道理:几年前,十元钱可以买到几斤肉,也许在今天只能买到一斤了;几年前上一趟馆子,两个人一百元可以吃得蛮舒心了,而现在,可能两百元也不过平平……

这些话听上去,头头是道,而且是朋友之言,不会让你上当的。于是乎,我们存银行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过去一有宽绰的钱就往银行一放了之,现在就可能会在身边放上一段时间,趁方便的时候再存不迟。

数年前,也不知是从哪里刮来的一股风,说是电器用品立马要涨价了,于是,我跟爱人商量合计,看看家里还缺少什么电器用品。一排队,开出清单,立刻从银行里取出款子,从这家商店跑到那家商店,从咖啡壶开始一件件地购买,以为这一下子捡到了便宜货,无形之中,这个钱不也是增值了吗?可是,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商店里的这个壶哪个壶也不见得涨了价。买来的一大堆“壶”之类的东西,利用率也不见得高。于是,老婆就半调侃地骂我是暗起劲。

上过一次当后,我就不再真的“暗起劲”了,宁可让“花票子”在保险箱里睡大觉,等到实在急需时,再请它出来。

话是这么说,但上当之类的事,在新的时间、条件下,它还会发生。

早几年放在银行里的一笔美金,因为用不着,一直没去理它。几年一过,倒生出了百余元利息。但不知是听谁说的一个小道,说是国家经济形势不好,老百姓存放在银行中的美金,很可能国家用低比率的人民币给换去,这也叫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说这话的人也是很有地位、很有经济头脑的人,不像我们此等经济文盲。如果果真是如此,老百姓不是眼巴巴地看着吃明亏吗?头脑一热,就将美金从银行里取了出来,睡在银行里变睡在家里。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说是用低率人民币换美金的事又属子虚乌有。又白白地丢掉了一笔利息。

两次小事,给了我一个教育:在钱的问题上,脑子不要太“活络”,还是“死”一点好。人民银行毕竟是人民的。长期储存在我们头脑中的原始的观念,还是最为正确和朴素:它是人民的保险箱。把钱放在人民的银行里,利国又利民。

本文刊于1996年出版的《作家与银行》

小编有话说:

余之老师的“上当”经历,其实就是一种跟风“投资”,相信不少市民也都经历过。其实,购买理财产品也好,购买普通金融产品也罢,都是一种投资行为,而非投机,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认真分析。即便情况很相似的两个人,也不会拥有一模一样的境遇,而在投资理财中,哪怕一点细小的差异,都会导致结果上的天差地别。

就收益来说,有人选择某些产品,获得了高收益,不代表其他人也必然能获得高收益;就风险来说,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有人能承受高风险,有人不能承受。产品选择,要因人而异;收益风险,要综合考虑。拒绝盲从、保持理智,才能理财切合现实,产生更好的效果。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企业财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