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步优化,以及房地产支持政策持续加码,房地产基本面已筑底。在稳增长仍是政策主线的背景下,银行宽信用动能逐步恢复。
本刊特约作者 文颐/文
2022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采用38家上市银行,不含瑞丰、齐鲁、兰州、厦门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为2.8%,增速较上半年下行2.1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增幅较上半年提升0.5个百分点。营收增速持续放缓,拨备反哺力度增加,归母净利润增速略有提升。
(相关资料图)
城商行仍是表现最优的板块,在收入、规模、资产质量和拨备等指标均处于各类银行最好水平。整体来看,成都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等均表现突出,长沙银行边际改善突出。此外,农商行中的常熟银行、张家港行、江阴银行亦表现较好。
息收入下行趋势略有缓和,主要靠规模扩张支持,息差仍存压力。三季度以来稳增长宽信用政策强化,由此形成的信贷投放推动上市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规模增长提速,息差压力持续,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4.2%,较中期下行0.4个百分点。
手续费收入继续放缓,其他非息收入受大行拖累放缓,其他银行仍较快增长。前三季度,上市银行净手续费收入与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均下降0.8%。手续费净收入因2022年资本市场调整和监管影响,理财、代销基金和信托受到显著影响;此外,银行卡业务、结算清算等业务受“减费让利”政策收入也受影响。行业层面,投资相关其他非息方面受到大行拖累,其他银行仍保持较快增长。
三季度资产质量略有改善,增量拨备少提贡献盈利,存量信贷拨备基本平稳。整体不良率略降,不良额微升,其中,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实现不良额和不良率的双降。前三季度增量拨备反哺力度加大,非贷拨备反哺或较多,存量贷款拨备基本平稳,拨备覆盖率为241.11%,拨贷比为3.17%。
城商行持续表现较好
从类型上看,城商行表现最为优异。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15.2%,较中期提升0.5个百分点。收入及贷款增速位于各类行最高,利息收入同比增长6.2%,非息收入同比增长19.4%,贷款同比增长13.6%。资产质量最优,存量拨备水平最高。其中,成都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苏州银行、南京银行业绩表现突出,长沙银行边际改善突出。
农商行收入、盈利增速略缓,苏州和无锡区域的城商行仍表现优异。前三季度农商行营收、归母净利润增速为3.9%、12.7%,分别较中期下降1.3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无锡银行、苏农银行、江阴银行、常熟银行、张家港行等盈利持续高增,归母净利润增速均超20%,这些银行存量拨备水平也较高,整体表现较好。
国有大行营收放缓,归母净利润增速提升。在稳增长政策下,国有大行规模增速提升更显著,让利持续影响息差,其他非息收入受到权益市场影响,整体营业收入增速放缓,而通过拨备力度放缓,强化反哺盈利,提升盈利增速。
股份制银行底部略稳,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4%,其业绩贡献仍主要来自规模增长及拨备反哺。股份制银行内部分化显著,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利润增速仍较高,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整体经营优势持续,中信银行、浙商银行改善显著。
三季度稳增长、宽信用政策持续加码,上市银行规模扩张提速,尤其是国有大行带动行业规模增速提升。从资产端来看,前三季度,37家上市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长11.1%,增速较中期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贷款与同业资产同比提速,债券投资放缓。宽信用政策带动下,贷款同比增长11.5%,增速较中期提升0.3个百分点;同业资产同比增长18.4%,增速提升11.5个百分点;专项债发行趋缓,基数抬高,债券投资同比增速放缓,同比增长10.7%,负债端来看,存款增长提速,主动负债放缓,存款同比增长11.6%,较中期提速1.5个百分点。
总资产和贷款提速主要来自国有大行带动,其他类银行规模增速放缓。国有大行总资产、贷款和存款同比增速12.5%、12.8%和11.7%,分别较中期提速1.8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其他股份制银行、农商行总资产、贷款和存款均增速放缓,城商行总资产增速略增,贷款和存款增速亦放缓。
国有大行总资产、贷款、存款规模增长提速,债券增速放缓。6家国有大行总资产、存款增速上行,工农中建四大行贷款增速亦上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贷款增速略降,国有大行在本轮宽信用中的作用突出,三季报与央行数据一致。债券投资增速放缓,同业增速回升。在国有大行中,农业银行总资产、贷款和规模增长最快。
股份制银行规模、贷款增长低位放缓,存款增速亦放缓。股份制银行各类资产增速均低位放缓,总资产同比增长7.4%、贷款同比增长7.5%,较中期均略有放缓,此外,债券投资和同业增速亦放缓。9家股份制银行中,浙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总资产增速较快,浙商银行、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贷款增长较快。从边际看,仅中信银行、光大银行两家总资产增长提速,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信贷增长提速;从存款看,股份制银行整体同比增长11.1%,增速略降,浙商银行、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增速较快,浙商银行、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边际增速提升,规模较小的浙商银行增长更快。此外,资产方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更积极,负债方招商银行优势仍突出,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也相对较好。
虽然城商行贷款、存款增速略缓,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城商行规模增速仍处行业较高水平,增长动力相对同业仍更为强劲。贷款、存款同比分别增长13.6%、12.9%,增速略缓仍处于较高水平,债券投资增速为10.1%,增速较中期持平。优质区域行信贷增长仍较为强劲,成都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苏州银行、长沙银行、南京银行和江苏银行等贷款增长均保持较快增长,超过15%。存款方面,宁波银行、西安银行、南京银行、长沙银行和成都银行等同比增长较快。
农商行贷款、存款增速放缓,债券投资分化。农商行总资产规模增速放缓,其中,贷款增长略缓,债券投资提速;负债方,存款增速放缓,主动负债中同业负债增速上行,发债增速放缓。苏南农商行增长更为积极,无锡银行、张家港行和常熟银行贷款增长最快,均超过15%,江阴银行、常熟银行和张家港行存款增长最快。从债券投资看,农商行分化明显,沪农商行、张家港行、常熟银行和苏农银行增速较快均超过15%,且增速提升,紫金银行、无锡银行和青农商行债券投资负增长。
息差环比降幅收窄
利息收入持续放缓,净息差同比降幅扩大,单季环比降幅收窄。同比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4.2%,延续中期增速下降态势,前三季度净息差1.94%,同比降10BP,降幅扩大,而平均生息资产规模提速。同比来看,息差压力在收入端更为凸显,而四季度行业息差基数更高,同比压力或延续。三季度测算单季度净息差1.91%,环比二季度下降1BP,降幅收窄,各家银行数据看,绝大部分银行环比降幅收窄或者环比上升。
在各类银行中,城商行仍表现较好。前三季度城商行息收入同比增长6.2%,根据中银证券的测算,三季度净息差环比提升4BP,在各类银行中表现最优。据统计,14家城商行中6家公告净息差银行,2家上行,2家持平,2家下行,同时由于部分银行交易类规模较大,或对息差产生一定扰动和影响。股份制银行底部略有企稳,前三季度息收入同比增长0.8%,较中期提升0.1个百分点,测算单季净息差环比略升1BP。大行息差更凸显让利,前三季度息收入增长5.4%,增速略缓处于行业较好水平,测算单季净息差1.86%,环比降2BP。
本次LPR和存款影响在三季度影响有限,主要在四季度和2023年年初开始显现。同时,在稳增长、宽信用政策中,各类基建、制造业、绿色、小微等让利已经较为充分,目前投放利率已经较低,进一步压降需要在负债方特别是存款成本进一步压降。
前三季度,上市银行净手续费同比下降0.8%,增速较半年末下降1.4个百分点,年内首次负增长,放缓态势延续,降幅收窄。净手续费收入下行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2021年高基数叠加2022年市场波动和监管影响,代理业务尤其是代销基金和信托收入持续承压;第二,银行卡、结算清算等业务受减费让利影响持续。
前三季度上市银行净手续费收入占营收比重为14.6%,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各类银行前三季度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速均较半年末下行,降幅均收窄。其中,城商行绝对增速仍表现最优,同比增长4.2%,国有大行次之,同比增速为0.3%,仍保持正增长。股份制银行与农商行(不含沪农商行)增速分别为-2.9%与-21.8%。
具体来看,净手续费收入增速表现突出的银行包括邮储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长沙银行、成都银行、厦门银行、无锡银行、张家港行,增速均在10%以上;其中,邮储银行、杭州银行、长沙银行、成都银行、张家港行增速居前,均在30%以上。结合手续费占比看,这些银行手续费占比较低,基数较低,财富、综合化推进积极,相对存量规模较大的银行增长更为突出。
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其他非息收入同比下降0.8%,同比转为负增长,主要源于国有大行拖累,国有大行受到盐湖股份股价波动,其他非息同比下降12.3%。其他类银行整体增长较快,股份制银行和农商行增速分别为17.6%、30.6%,增速较中期高位略有下行;城商行增速较中期略升0.8个百分点至29.4%。
从规模看,各类银行交易类资产增长提速,占总资产比重亦有上升。从存量看,三季度末,城商行交易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最高,为11.4%,较半年末占比上升0.7个百分点;从增量看,大行低基数下增长最快,同比增长25%,主要是邮储银行交易类资产快速增加带动。
具体来看,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其他非息收入占比更高,亦增长较快。国有大行中,邮储银行增长较快,可能与交易类占比增加有关,交通银行表现较好,与其他类银行差异,更多源于综合化经营贡献。股份制银行中,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增速较快,兴业银行和浙商银行占比较高。城商行中,郑州银行、南京银行和厦门银行高速增长(郑州银行和厦门银行基数较低)接近或超过90%,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青岛银行收入占比较高,分别为28%、30%和23%。农商行中,苏农银行、江阴银行和渝农银行等增长较 快,均超过50%,青农银行、苏农银行和张家港银行占比最高,达到20%。如考虑税收影响,城商行、农商行投资相关非息收入占比或更高。
地产对资产拖累大幅减弱
上市银行不良率微降,不良额微增,城商行不良率最低。截至三季度末,上市银行不良率微降,较半年末环比下降1BP至1.32%;其中,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不良率均有改善,三季度末分别为1.34%、1.3%、1.14%,环比半年末均下降 2BP;农商行不良率较半年末上升2BP至1.19%,略有上行。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较半年末略升,环比上行0.93%,增速趋缓。分类型看,国有大行与农商行不良额环比均上行,其中,国有大行增速趋缓,而农商行增速有所增加,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不良额环比均下降,余额分别较半年末下降0.45%、0.3%。
国有大行中,邮储资产质量绝对水平和相对变化仍较优。股份制银行表现分化,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不良率绝对水平较低,但关注有所上升,边际压力上升,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不良率下降较多,兴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亦有下降;城商行中,各家不良率较上季度均有改善或持平,宁波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资产质量绝对水平较好,边际变化平稳,公布关注类贷款占比的银行中,郑州银行、上海银行和南京银行关注贷款占比上升;农商行中,各家不良率较上季度均有改善或平稳,常熟银行和无锡银行资产质量绝对水平持续优秀,边际小幅改善,公布关注贷款占比的银行中,仅江阴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有所上行。
在增量拨备方面,前三季度,上市银行资产价值损失同比减少5.5%,反哺力度增加。上市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241.11%,较半年末上升1.48个百分点,拨贷比3.17%,较半年末下降2BP,存量信贷拨备平稳。资产减值少提,信贷拨备平稳,延续中报,非贷拨备少提,反哺贡献较多。
从存量拨备看,三季度末,城商行、农商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16.68%、361.76%,绝对值仍较高,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分别为239.53%和221.89%。从增量拨备看,国有大行和农商行同比下降10.4%、9.3%,下降较多,仅城商行同比增长0.02%,维持正增长。从边际变化看,国有大行、农商行增量拨备计提速度下降更多,城商行则相对平稳。
江浙区的城商行、农商行、成都银行、招商银行和邮储银行拨备最为充足。国有大行中邮储银行与农业银行拨备覆盖率绝对水平较高;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拨备覆盖率绝对水平最高,兴业银行与民生银行增量拨备降幅较大,城商行中宁波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拨备覆盖率绝对水平领先;农商行方面无锡银行、常熟银行、张家港行拨备覆盖率水平最高,常熟银行和江阴银行增量计提增长较快。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步优化,以及房地产支持政策持续加码,2023年消费有望逐步恢复,房地产基本面已筑底。2022年居民消费意愿弱,居民部门持续去杠杆,对经济带来较大冲击。虽然居民信心有望逐步恢复,但疫情演绎仍存在不确定性,预计居民信心恢复仍需要一个过程,2023年居民消费将呈现逐步复苏态势。
房地产是2022年对经济拖累较大的又一因素,伴随房地产融资大幅收紧,房地产领域信用风险开始暴露,进一步降低了金融机构资金投向房地产的意愿,负反馈机制下房地产景气度低迷。在此背景下,房地产利好政策持续加码,债券、贷款融资、上市房企股权再融资相继松绑,大力度政策支持下房地产基本面已逐步筑底,但房地产反转仍需要销售端数据明显改善来验证。由于居民收入预期受到疫情的影响,“房住不炒”主基调下居民对房地产的预期也有所改变,因此,房地产反弹幅度和持续时间仍面临不确定性。可以确定的是,2023年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将大幅减弱。
不过,2023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首先,伴随欧美经济持续回落,中国对欧美的出口自2022年7月以来呈现持续大幅下降的态势,预计2023年降为负增长。同时,外需大幅减弱,出口型制造业也会面临压力。其次,疫情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虽然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后对经济的冲击会有所减弱,但疫情演变态势仍无法推演。另外,国际形势演变和输入性通胀也需要警惕。
考虑到中国经济内生性仍然不强,且经济面临诸多风险,2023年稳增长仍是宏观政策主线。财政政策继续发力,基建继续维持高增对冲出口下行的压力。整体而言,中国经济已过最坏阶段,进入企稳复苏阶段,但反弹的幅度仍会受到疫情、国际形势演变等影响而存在不确定性。
2022年二季度以来,受疫情蔓延、房地产信用风险暴露、政策持续引导金融机构让 利实体经济等冲击,银行板块估值降至历史低位。2022年,上市银行净息差收窄,但不良率小幅下行。受益于不良压力减轻,银行降低了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力度,归母净利润仍实现了较好增长。与2014年不良快速暴露,归母净利润增速大幅下降有着明显区别。但该轮银行估值降到了历史低位,主要反映了市场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悲观预期,尤其是对房地产信用风险的担忧。
2023年稳增长仍是主线,经济企稳复苏态势明朗。虽然中国经济仍面临出口下行,国际形势演变不确定性等风险,但随着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以及房地产政策的大力度加码,但随着2023年居民信心有望逐步恢复,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将大幅减弱。同时,财政持续发力,基建维持高增对冲出口下行,宏观经济进入复苏通道。
2023年银行业基本面承压,预计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下降1-2个百分点至5%左右。规模维持较好增长,是业绩的主要贡献因素。预计2023年新增贷款约23万亿元,其中高端制造、绿色领域仍是发力重点,零售贷款逐步改善。政策继续引导金融机构让利实体经济,上半年净息差承压,此外,年初按揭重定价也会对净息差带来较大冲击。下半年随着经济逐步企稳复苏,预计净息差有望稳定。实际不良生成率小幅反弹,但预期改善,尤其是对于房地产领域信用风险预期改善明显。
Copyright 2015-2022 企业财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