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 > 内容页

超越投资、超越世俗、超越财富——读《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有感

2022-11-11 21:28:06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原标题:超越投资、超越世俗、超越财富——读《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有感)

红周刊 编辑部 | 谢长艳


(资料图)

查理·芒格:我相信吸取其他人宝贵的经验是明智之举,我不相信闭目塞听能梦想成真。

市场上涨,就会赚钱;市场下跌,就会亏钱,这几乎是市场中绝大部分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的状态。甚至无论其选择的是否为优质资产,投资收益都和市场整体水平一样。如果你战胜不了市场,那么你就是市场、就是“羊群”。

在《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一书中,作者威廉·格林描写了他采访的四十几位全球顶尖的投资人,是如何在市场中卓尔不群、几十年持续从市场中获得不对称超额业绩的。这些人就像“上帝的宠儿”,虽然入市时间不同、投资标的不同,但对于价值投资都有着宗教般的热情和信仰。他们中多是芒格、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信徒,并把价值投资的基本特征——“耐心、自律和风险规避”充分演绎。

他们是财富的赢家,却未陷入追求金钱而无法自拔。对于一些人来说,解决问题的乐趣超过了赚钱的乐趣。还有一些人热衷于慈善,把财富回馈社会。他们超越了投资、超越了财富。正如本书中引用的音乐家、雷鬼教父鲍勃·马利所说:“我的财富就是我的一生。”

巴芒和其信徒们

打开《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初始,让笔者想起了巴菲特所写的《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级投资者们》一文(此文发表在第4版《聪明的投资者》一书的附录)。该文是根据1984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一次价值投资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座谈会是为纪念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一书出版50周年。此文中,巴菲特介绍了九位格雷厄姆和多德部落的超级投资者,如沃尔特·施洛斯、比尔·鲁安、路易·辛普森和查理·芒格等。他们的投资组合很少重合,有的专注大蓝筹,有的持有不知名的粉单市场标的,但都取得了和巴菲特一样优异的成绩。这些格雷厄姆-多德一类的投资人信奉一个共同的思想观点:去寻找某企业价值与该企业所占的一小块市场份额价格之间的差异,并利用这种差异来买进股票。

到《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在美国首次出版的2020年,价值投资者已经不再是1984年那样的小团体了。本书中不仅有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鲁安,还有约翰·邓普顿、欧文·卡恩、霍华德·马克斯这些与巴菲特、芒格齐名的投资大师。更有不少价值投资的新生代,他们多出生在20世纪60-80年代,如出生在印度的莫尼什·帕伯莱、出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马修·麦克伦南、出生在伊拉克的扎卡里亚等等。

被作者威廉·格林重点着笔墨的新生代价值投资人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投资标的更是不尽相同,但不管是科班出身,还是半路出家,这些人基本都以巴菲特、芒格为楷模。文章开篇的印度裔投资人莫尼什·帕伯莱就是完全效仿巴菲特,他视巴菲特为导师。在1994年接触到巴芒的投资思想后,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他们,并每年到奥马哈朝圣,参加伯克希尔的年度股东大会。2007年7月,他还与好友盖伊·斯皮尔联手拍下了巴菲特的慈善午餐,面对面与巴菲特交流。通过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巴菲特投资法则,他把100万美元变成10亿美元,至今雪球还越滚越大。

在书中第七章《高绩效习惯》中出场的投资人保罗·朗齐斯,把巴菲特视为“不断提升自我的绝佳范例”。和巴芒一样,他也是“一台强大的学习机器”。他至少保存有500段巴菲特的视频和他能找到的芒格的珍贵录音。他还保存了几十次参加年度股东大会的记录。他观看过巴菲特1998年在佛罗里达大学的演讲视频多达15次,并且至少阅读过5次演讲稿。同样,他非常深入地研究了伯克希尔1993年的年报,以至于他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诵巴菲特评估股票风险时考虑的5个主要因素。在近30年里,他也每年到奥马哈参加伯克希尔的年度股东大会。他把巴芒许多“根本性”的原则“深深地镌刻在脑海里”,效果就像每天重复说同样的祷告语或誓言一样。

此外,像扎卡里亚、盖纳、朗齐斯等投资人还重仓持有伯克希尔股票。2020年,朗齐斯更是利用新冠病毒大流行引发的股市崩盘机会,大幅增持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使该公司在其投资组合中的比例提高至25%。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中的主角都是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他们的成功完全靠投资,而投资的成功又完全靠自我修养和学习。这与我们在当代社会上所看到的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毫无关系。他们用最干净的方法在商业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功。

正如塞斯·卡拉曼在《格雷厄姆和多德的永恒智慧》一文(此文为第6版《证券分析》的前言)所说:“没有哪一位长期投资者因坚持价值投资理念而后悔。而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也很少转而信奉其他投资方法。”

对机构的思考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书中提到的卓越投资人都是“自下而上关注价值本身”,与其相比,大多数投资者就很少关注价值标准,都一门心思地关注公司的盈利增长、股票的价格趋势或是市场的指数,通过与市场博弈赚钱。

虽然价值投资的群体在不断扩大,但不可否认,市场中缺乏甚至没有价值取向的投资人仍为数众多。资本市场总是习惯把投资分为价值和成长,在笔者个人看来,价值和成长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企业持续地创造价值,投资人去分享收益,高质量的成长就是对企业未来价值的判断。而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价值投资和市场博弈交易,一个是挣公司成长创造价值的钱,一个是挣别人口袋里的钱,也就是俗称的“割韭菜”。

本书中提到的投资人不仅能较好地评估企业的价值,更能耐心等待“以低于企业内在价值的大幅折扣买入股票”的时机,并能耐心地等待“当前价格与企业估值之间的差距缩小”,并且时刻保有足够的现金储备。可以说,价值投资策略对于缺乏耐心的投资者毫无用处,因为价值投资必须坚持足够的时间,才能得到市场的奖励。

反观一些基金经理甚至包括那些运气不佳的价值投资导向的基金经理,都迫于有形或者无形的业绩压力而从事短期投资,周期短至一个季度甚至是一个月。更关注短期业绩,有投资经理所在平台的考核所致,也有出资人的压力和媒体的解读偏见等原因,这让基金经理很难采取逆向投资策略或者长期策略。

或许,一些基金经理也不愿意特立独行,因为只要选择从众策略,停留在有把握且业绩平平的避风港里,就很容易面对业绩下滑招致的资本撤离。就像书中提到的投资人马利·埃维拉德所说“在羊群内感觉要暖和得多”。

埃维拉德在1968年就接触了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学说,并把自己的这次发现与宗教皈依相提并论。但这之后他依然在“羊群”中浪费了15年大好时光。因为他的老板们看不到价值投资的魅力,他只能继续采用老策略,投资的基本都是被纳入指数的大公司股票,和周围的人一样获得一般的回报。直到1979年他才有机会按照格雷厄姆的理念去单独管理一只共同基金。

但在1999年互联网泡沫期间他遭遇四面楚歌。虽然其管理的基金当年取得19.6%的收益,但因未涉足科技股,业绩远远跑输纳斯达克指数85.6%的涨幅。这导致70%的基金股东出逃、管理的资产规模也缩水三分之二。埃维拉德苦苦坚守,拒绝改变逻辑,直到次年科技股泡沫破裂,其低价股票投资组合表现出色,理性的价值再次得到证实。前一刻还被视为傻瓜的埃维拉德,转眼之间又成了圣人。

那么,价值投资者如何能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做投资而不受人牵制呢?有的投资人在取得了几十年的超额收益后,选择把资金返还给投资人,然后完全集中精力管理自己的财富,这样就不必被他人牵制、不必对他人负责。本书中这样的投资人不止一位,如乔尔·格林布拉特和他的合作人罗伯特·戈尔茨坦,还有尼克·斯利普和扎卡里亚。后两位投资人在2015年返还了股东的资金以45岁的年龄从基金经理的岗位上退休。在退休后的头5年里,他们的财富增长了近两倍。

从这个超然的状态看,真正的价值投资更适合个人投资者。虽然机构有资金优势、信息优势等,但为他人理财要经常遭受审查,经常被拿来与别人比较、经常因为无法控制的事情而遭受批评。毫无疑问,这是痛苦的。而个人投资者只需要对自己负责,更容易独立于羊群。

超越投资和财富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书中的顶级投资人都在财富上获得了成功,但财富并不是这些人生活的全部。家庭、健康、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断地学习带给这些人的幸福感远超过财富本身。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富有并不和财富完全挂钩。

以109岁惊人高龄去世的投资大师欧文·卡恩,在2015年被本书作者问道:“什么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时,他表示,“对我来说,家庭是非常重要的。”而查理·芒格也说过,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惟一的成功就是通过买股票发财,那么这就是一种失败的生活。生活不仅仅是精明的积累财富。

在书中的莫尼什·帕伯莱看来,投资只是一种游戏,只是他更善于玩儿这个游戏而已。他也和巴菲特、芒格、约翰·邓普顿等人一样热衷于慈善事业,把更多的财富回馈于社会。

另外,价值投资的“耐心、自律和风险规避”这些特征也会让生活更有质量。比如书中的投资人杰森·卡普,在20岁时患上了几种可能危及生命的免疫性疾病,医生告诉他,他到30岁时可能会失明。但他就是靠着出奇的耐心和自律,彻底改变了营养、睡眠和压力管理后,身体竟然完全康复。

就像杰森·卡普一样,对于这些出色的投资人来说,重要的或许还不是寻找快乐,而是如何减少痛苦、提高修养。这些痛苦或许来自健康、或许来自出资人的压力、或许来自资产亏损的痛苦、或许是个人对未来的迷茫。正因为如此,被这些人奉为“圣经”的读物,有的并不和投资直接相关。比如尼克·斯利普的圣经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比尔·米勒的圣经是《一名战机飞行员的哲学思考》(Thoughts of a Philosophical Fighter Pilot)、而“问题少年”出身的阿诺德·范登伯格将《从贫穷走向权力》(From Poverty to Power)一书视为自己的“圣经”。

可见,价值投资很多是“功夫在诗外”,好好生活、好好学习都是做好价值投资的前提。2018年5月,笔者在采访美国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李录先生时,他也说过,“单纯以赚钱为目的的投资,不会创造出超凡的业绩。”

写在最后

对于价值投资,有人可能会产生共鸣,而有人也会无动于衷,怎么通过记录去说服也无济于事。

如果《证券投资》、《聪明的投资者》《穷查理宝典》、《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等这类价值经典,能让你心有戚戚感,而你又能够抵御投机,保持足够的冷静,或许你就具备了价值投资的潜质。但很多人又觉得巴菲特和芒格的价值投资之路只能欣赏而难以模仿。读一读这样的书,或许会让你在践行“价值投资知行合一”的路上,又多了一些坚持的例子和榜样。

如果你对价值投资无感,读一读这类书,至少能让你对价值投资如何思考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又或许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新的感悟。

(本文已刊发于11月5日《红周刊》。)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企业财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