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财 > 内容页

每日快看:21万亿财政收入目标完成“无压力”,专家建议支付政策适当前移

2022-10-27 16:23:46 来源:腾讯网

9月,再次加码的减税降费政策,让湖南鑫隆贸易有限公司法人杨树山大大松了一口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这家从事石墨、碳素产品、焦炭销售的公司经营面临压力,部分员工工资拖欠,原材料费、运费也有不少款项拖欠。今年9月,在减税降费政策下,13.8万元留抵退税到账,杨树山发愁的员工工资和拖欠的货款运费问题迎刃而解。

像这样的“及时雨”,今年以来滋润了众多企业。

不过,受减税降费影响,税收减少也成了前三季度的关键词。

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1-9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15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1%,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6.6%。其中,税收收入124365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1.6%;与此同时,非税收入大幅度增加,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非税收入287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5%。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大规模留抵退税利空出尽后,经济回暖叠加税收征管力度加强可以带动税收积极增长。预计财政收入保持积极修复,全年完成21万亿的财政收入目标概率较高。

减税降费造成收入降低

今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大规模退税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由正转负,此后随着经济稳步复苏,降幅持续缩窄。

财政数据显示,1-9月,各大税种收入有升有降。

增长方面,消费税131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企业所得税364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个人所得税113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资源税26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9%;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52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

其中,第一大税种国内增值税则受上述留抵退税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收入出现下降,前三季度,增值税33347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33.4%。不过随着留抵退税基本完成,减收影响在逐步减小,而工业生产恢复加快和服务业持续恢复,增值税收入在好转。

今年以来,楼市低迷也导致部分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出现下滑,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439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7.1%;土地增值税516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9%;房产税24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耕地占用税10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3%;城镇土地使用税15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

从数据不难看出,尽管由于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导致增值税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较多,但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以及非税收入都实现不同程度的正增长。

不过,海通证券研报显示,税收增速回落,除了减税的影响,也反映了经济表现仍然偏弱。其中,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增速小幅回升,而企业所得税增速、消费税增速回落较为明显,反映了企业经营承压,消费恢复较慢。随着外需降温,出口退税收入持续下滑。

专家建议支付政策前移

不过,与此同时,支出却增长较快。

数据显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03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城乡社区、农林水等支出较多。科学技术支出65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

值得注意的是,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支出等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基本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科学技术支出增幅最大,反映财政资金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增加动能。

在李超看来,今年财政支出结构与2020年较为相似,一方面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实施针对性的防疫措施,卫生健康支出较为积极;另一方面积极落实三保,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社会保障相关支出进度显著领先其他领域,稳增长诉求下交通运输等方面支出也表现积极。

“在财政方面,财政支出总量不低,特别是在财政收入下降的过程中,减税退费和税收留抵力度还是不小,虽然今年年初界定的财政赤字率2.8%,但实际上会看到目前实际赤字率已经高出这个水平。因此,要关注财政中间税收大幅下滑与非税收入大幅上涨这种相背而行对市场信心的影响。政策如何使税收和非税收入同向而行,是工作的一个重点。”在10月26日召开的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发布会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

在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丁爽看来,前九个月中国财政赤字达到6万亿以上,去年同期前九个月财政赤字是2.5万亿,这说明前九个月财政刺激非常强。不过,在过去几个月是两位数增长的政府基金预算中支出数据,在九月份单月出现了40%的下降,这会对后续基建投资造成影响。

“当前,地方财政支出与中央财政支出与两者之间的承受力出现了相向的变化。比如,地方财政在疫情支出等各种压力下,无法真正启动相应的积极政策。因此,如何将下一步支出任务及刺激任务适度向中央财政进行转移,使地方支出和财政能力与刺激任务的承受能力相匹配,这是可能要关注的重点之一。”刘元春看表示。

丁爽建议,这种情况下,可以把明年的一些空间挪到今年来用,同时通过货币政策来弥补。同时,更加要建议使用政策性银行,包括基建投资,而让商业性银行还是要按照商业的标准去放贷。

“从全年维度看,我们预计2022年财政支出结构可能重回2020年,部分领域如科技、教育、文体传媒、环保等领域支出可能不及全年预算安排,由此腾挪出来的财政资金可进一步投入于卫生健康、社保就业等抗疫支出或托底就业领域,或者通过央地转移支付的方式弥补薄弱环节,特别是基层财力较为困难的地区。”李超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企业财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