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对于痛失人才的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应做好交接棒工作,确保基金后续平稳运行,同时搭建人才梯队已迫在眉睫;对于不断招兵买马的头部基金公司而言,人才引入只是第一步,新基金经理能否适应新的平台仍待时间考验
(资料图)
多位“黑马”基金经理的最新去向浮出水面。例如,市场关注度较高的冯汉杰已入职广发基金,何以广、蔡宇滨分别入职兴证全球基金、招商基金。从整体来看,头部基金公司展现出较强的吸引力,成为“黑马”基金经理跳槽的首选。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对于痛失人才的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应做好交接棒工作,确保基金后续平稳运行,同时搭建人才梯队已迫在眉睫;对于不断招兵买马的头部基金公司而言,人才引入只是第一步,新基金经理能否适应新的平台仍待时间考验。
多位“黑马”基金经理去向落定
近日,华夏基金正式“官宣”王君正加盟,将华夏回报混合和华夏回报二号混合交给王君正管理。截至一季度末,上述两只基金的规模合计超过100亿元,其中华夏回报二号混合成立于2006年8月。
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华夏基金对这位新入职者寄予厚望。从王君正的履历来看,其证券投资管理的从业年限为15年,在2011年8月至2022年9月担任工银瑞信基金研究员、研究部副总经理和基金经理。
相比王君正正式出山并接手管理产品,一批跳槽不久的基金经理仍处于静默期,即他们离开老东家的时间尚未满6个月。上海证券报记者查询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发现,多位基金经理的新东家已经敲定。
具体来看,今年3月从中加基金离职的冯汉杰已入职广发基金,从业证书变更日期为4月12日。类似的还有,4月从宝盈基金离职的陈金伟已入职鹏华基金,从业证书变更日期为4月17日。此外,从长城基金离职的何以广已入职兴证全球基金;从诺安基金离职的蔡宇滨已入职招商基金;从民生加银基金离职的金耀,从红土创新基金离职的石炯,目前均已加盟博时基金。
上述基金经理近几年因出众的业绩被广大投资者所熟知。有人长期业绩优异,如冯汉杰在中加转型动力混合任职期间的年化收益率超过20%。有人则是短期业绩耀眼,如曾由陈金伟管理的宝盈优势产业混合A在2021年实现翻倍收益。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头部基金公司或者权益投资实力较强的公募,成为多数“黑马”基金经理跳槽后选择的新去处。
老东家的烦恼
自家明星基金经理“出走”后怎么办?这成为摆在中小基金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从当前情况来看,对于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后的基金,有的基金公司选择将其交由公司老将管理。例如,曾由蔡宇滨管理的诺安低碳经济股票接任者为韩冬燕,其于2010 年1 月加入诺安基金。有的基金公司则勇于起用新人。例如,中加转型动力混合目前由张一然管理,从履历来看,张一然2021年才开始管理公募基金产品。
沪上某基金研究员直言,当前公募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头部基金公司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无论是薪酬待遇,还是投研实力,头部公司都展现出较强的吸引力。中小基金公司要做好被“挖角”的准备,应搭建起人才梯队,减少对单一基金经理的依赖。这样,即使明星基金经理离开,也能确保投研体系正常运转。
上述基金研究员提醒,更换基金经理后,基金公司应及时与投资者沟通,包括基金的投资策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新任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如何等,要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毕竟很多时候,对于投资者而言,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部门也在持续规范公募基金经理的离职行为。2022年监管部门先后修订发布《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等,要求公募基金经理离职6个月后才能到其他公募基金管理人从事投研工作,离职1年后才能到私募基金从事投研工作。
天相投顾建议,中小基金公司应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来促进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并且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通过合理的研究成果激励机制来提升投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加强对投研团队的组织管理,包括团队结构的设计、分工明确的职责分配、合理的考核与培训制度等。此外,可以建立薪酬递延机制或核心员工奖金跟投机制等,以减少过度短期激励造成的人才频繁流动。
新东家的考验
除了老东家遭遇人才流失的烦恼,新东家喜迎人才之时,也需要精细化排兵布阵,避免人才“水土不服”。事实上,类似的情况此前也曾发生过,部分基金经理跳槽至头部基金公司后,短期内无法适应,最终重返老东家。此外,从跳槽至头部公募的基金经理表现来看,部分基金经理业绩下滑明显,往日光环不再。
“每家基金公司的投研氛围差别较大,头部基金公司不应盲目挖角,需与基金经理反复沟通,评判该基金经理与公司投研文化是否契合。同时,当基金经理确定入职后,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其尽早融入公司。”沪上某基金公司高管表示。
某曾在海外资管机构任职的基金经理认为,基金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并不是明星基金经理个人,而是他们背后的整个团队。“相比于用高薪招徕‘黑马’基金经理,打造投研一体化平台才是公募的长久之道。当前A股上市公司数量超过5000家,基金经理单兵作战时代已经结束,需要更加依靠背后的研究团队。”
“团队存在的真正目的就是赋能公司及基金经理、研究员,帮助他们完成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投研工作,让每个人既是专家又是通才,让每个人既懂全球形势,又懂自己所研究的板块。”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表示,以团队赋能个体,可实现深度与广度的结合。
去年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指出,要引导基金管理人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提高投研人员占比,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摆脱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Copyright 2015-2022 企业财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