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行业(销售规模)大幅下降的一年,我相信今年应该会是底部,明年后年,未来几年整个行业会企稳。”在2022年中期业绩说明会上,中国金茂总裁李从瑞表示,“从未来的市场情况看,过去(新房年销售额)18万亿元的规模会大幅下降,今年我们预计会有25%左右降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未来十年里会稳定在10万亿元,市场还是有这样的体量。”
(相关资料图)
8月30日晚,中国金茂发布2022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录得合同销售额699亿元,销售排名较去年同期上升4位至TOP11;收入287.45亿元,同比上升1%;毛利62.25亿元,同比上升8%;累计回款733亿元,回款率105%,创历史新高;融资成本仅3.76%,达历史新低。
“今年上半年,中国金茂实现合同销售额699亿元,虽然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是销售排名同比上升,并且收入和毛利均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从这方面来看,中国金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陈霄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同时,公司在融资方面创下融资成本三年来最低纪录,回款率达到105%,这些都表明中国金茂的财务状况相对稳健。
拿地净利润率提升
做有效益的收并购
“在整个行业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公司营收、毛利等指标实现增长实属不易,这主要与公司诸多优势有关。”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金茂在城市运营、片区开发模式上的能力优势,为其在项目获取、产业资源的落地、物业服务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国金茂在全国布局34个城市运营项目,签约销售额的25%来源于城市运营项目。今年前8个月,中国金茂新获取11个项目,全部位于一、二线核心城市,其中48%由城市运营项目贡献。
“今年上半年拿的地净利润在10%-15%之间,而且这是非常保守地按照当前价格来判断土地的价值,应该说这是优质的土地储备,下半年还会坚持这样的拿地策略。”李从瑞表示,“未来,城市运营在中国金茂的业务中会占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我们对招拍挂项目的严格纪律,城市运营项目占比会越来越大,优势也会逐渐得到体现。”
据悉,今年上半年,中国金茂稳步推进城市深耕,目前单个城市公司管理项目平均达11个,北京、南京、苏州、上海以及青岛等城市公司签约销售额均突破5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为进一步夯实城市运营综合实力,中国金茂于上半年加快了对优质标的的收并购。
今年6月份,中国金茂先后宣布私有化产业市镇项目规划、开发及运营服务企业中国宏泰发展以及收购首置物业100%股权。在业内看来,前者将帮助中国金茂锁定中国宏泰发展位于龙河新城的约2万亩土地储备,从而获得稳定、可观的开发收益。后者则将丰富旗下金茂服务的在管物业组合,完善城市一体化运营服务体系。
在业绩会上,李从瑞表示,公司在收并购方面一直坚持几大原则:一是要战略高度匹配;二是不追求规模,先做有效益的并购;三是在管理半径辐射范围内;四是品牌和品质要相匹配。他进一步透露:“现在我们在谈的项目也很多,有项目层面的,也有公司层面的,我们希望未来能将收并购够持续做下去”。
一年内到期债务占比下降
将根据市场情况逐步收回永续债
在当前的市场大环境下,房企的财务安全性备受关注,尤其是“三道红线”,被视作最直观有力的指标。中报数据显示,中国金茂的现金短债比、净负债率、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相关指标进一步优化,继续保持“三道红线”全绿的安全态势。
截至2022年6月30日,在中国金茂的债务中,98%为银行类、直融类、保债类融资;一年内到期债务占比下降6.7个百分点,仅占24.6%。上半年,中国金茂大幅降低永续债金额,永续债降幅达40.5%。同时,公司平均借贷成本下降至3.76%,为三年以来最低纪录,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业绩说明会上,中国金茂管理层表示,“今年上半年,我们赎回了一笔永续债,大的方向是逐步收回永续债,后续会根据总体市场情况来做安排。”
“整体来看,中国金茂债务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借款占比下滑,‘三道红线’维持全绿,展现了其抗风险能力。”陈霄分析认为,上半年中国金茂现金及等价物基本能覆盖短期债务。整体来看,公司债务结构合理。
此外,在融资端,尽管上半年房地产行业融资环境严峻,中国金茂融资渠道依旧畅通,半年获得近200亿元直接融资,其中包括发行利率为3.4%的87.08亿元全国最大单碳中和CMBS债券、利率仅3.5%的15亿元全国首单地产行业并购主题公司债等。在业绩说明会上,中国金茂管理层表示,公司与多家优质金融机构保持着良好信任与合作,尚有1308亿元未提取银行授信及未使用直融额度。
对此,肖云祥表示:“在大多数房企融资困难的背景下,公司能保持融资畅通,这有助于公司弯道超车提升行业排名。”但他也指出,未来公司的融资计划需要配合战略投资目标而定。一般而言,企业融资需要注意与投资匹配,不浪费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不要采取激进的融资策略,导致公司风险提升。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Copyright 2015-2022 企业财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