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内容页

正乙祠戏楼的新生,重张一年余演出季曾一票难求

2023-07-11 20:36:41 来源:新京报

自从2022年4月正乙祠重张以来,600多年的昆曲与350多年的古戏楼在这相遇,演出季时曾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7月10日下午,新京报记者实地探访了正乙祠戏楼,就文化发展新业态开展采访。现场,被誉为“盛世元音”的昆曲,在古戏楼里余音绕梁。

正乙祠戏楼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实习生 康嘉希  摄


(资料图)

正乙祠戏楼,地处前门西河沿街,距离前门大街不足两公里,这个坐落在北京市中心的古戏楼,是中国最老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正乙祠戏楼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原是浙江商人建的银号会馆戏楼,最初用于接待来自浙江宁波一带的金融界人士,他们每逢年节前来这里观看社火等传统民间戏曲。

2019年正乙祠戏楼正式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自从去年重张以来,正乙祠再度恢复了曾经的喧嚣,目前是“会馆有戏”品牌的重要演出场所之一。不久前,在重启一周年之际开展了“重张一周年演出月”活动,正乙祠戏楼推出10 场小而精、小而美的演出,涉及昆曲、京剧、器乐、现代舞、西洋乐等多元演出节目。北方昆曲剧院党总支书记孙明磊表示,正乙祠戏楼重张后,上演的剧目受到了观众欢迎,在演出季时曾一票难求。

正乙祠戏楼大门口。实习生 康嘉希  摄

调动多感官,营造身临其境的听戏环境

走进正乙祠戏楼,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散发着木材的味道,戏楼分两层,台前三面环楼,两旁有楼梯。看楼中心为马蹄型,上有罩棚,单场可容纳百余人。

孙明磊表示,“在演出的呈现上,我们非常注重观众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的综合体验。视觉和听觉来源于戏楼本身的历史沉淀和演员专业的表演,此外演出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加入对气味独特的设计,提高观众的代入感。在一场戏中,为了让观众像身临其境在庙里,我们特别编排了一个小和尚拿着拂尘和香炉围着观众席环绕一圈。”

北方昆曲剧院正乙祠戏楼经理张鹏介绍,通过重张一周年演出月多样节目,展现戏楼的传统艺术气质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同时吸引更多种演出形式走进戏楼,将正乙祠戏楼这份中国独有的艺术呈现形式基因,注入到其他艺术形式中。“通过观众的反馈,我们发现这种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也是他们想要看到的。”

走进正乙祠戏楼,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散发着木材的味道,戏楼分两层,台前三面环楼,两旁有楼梯。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昆曲演员创新演出,吸引年轻观众

现场,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二级演员于雪娇和王琳琳携手演绎经典昆曲《牡丹亭》片段。饰演春香的昆曲二级演员王琳琳向记者分享了她在正乙祠戏楼表演的独特感受。她表示,在这里表演与众不同,整个过程仿佛回到老戏楼,不知不觉地融入了角色之中。古色古香的舞台布置让演员的内心沉静,对演出起到了十分有帮助的作用。

除此之外,王琳琳在表演时注意到昆曲有越来越多年轻观众,“我们表演的戏十分注重年轻人的体验,在传统表演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比如妆造、舞台设计等。在表演中,我们演员会出现在观众席和观众进行互动,比如说在《牡丹亭》中的游园会,演员会到观众席和观众近距离地一起‘游园赏花’,以更好地让观众沉浸和带入到表演。”

现场,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二级演员于雪娇和王琳琳携手演绎经典昆曲《牡丹亭》片段。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正乙祠挖掘“周边”,筹划“昆曲下午茶”

去年八月,正乙祠戏楼昆曲首次尝试线上直播模式,呈现现场演出、幕后工作以及昆曲演员聊昆曲的内容。孙明磊表示,这次线上直播尝试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许多忠实的戏迷纷纷表示对直播的意外惊喜,“观众能够不受时空限制,舒适地观看、参与到昆曲演出中,同步享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未来我们还将探索更多可能。”

在进行高端演出的基础上,正乙祠戏楼还承担着向大学生等群体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对此戏楼正在筹划“昆曲下午茶”等特别活动,包含演出、体验等多环节,让大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张鹏透露,戏楼也将针对青少年等群体,开展亲子等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为青少年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

目前,正乙祠戏楼正进行加固装饰工作,暂不对外开放和演出。孙明磊表示,正乙祠戏楼正致力于打造成为一个真正代表昆曲文化的标志性场所,在加固装饰工作完成之后,正乙祠戏楼将以崭新的面貌再度与观众见面。届时,观众们将能够感受到更加精彩的昆曲演出和传统艺术的魅力。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实习生 康嘉希

编辑 唐峥 校对 刘越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企业财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