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境岌岌可危的造车新势力威马汽车,一次重大自救行为戛然而止。
(资料图片)
9月8日,港股上市公司APOLLO出行发布公告宣布,终止一项在今年1月11日公布的重大反向收购。这一收购即为,以20.2亿美元(约146亿人民币)向威马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威马汽车)收购威马汽车子公司。
原本这笔重大收购完成后,威马汽车也将借此完成借壳上市,这一收购重要性对于威马来说不言而喻。
而如今随着收购终止,威马汽车上市希望将会更加渺茫。这家造车新势力能否走出泥潭将会面临重大不确定性。
借壳上市告吹
APOLLO出行在8日的公告中提到,考虑到全球市况动荡及地缘政治冲突、金融市场氛围持续不确定及疫情后短期经济复苏等其他商业因素,交易买方、卖方及公司已相互同意订立终止契据以终止收购协议,因此收购事项及配售事项将不会进行。
公告提及的收购事项即为今年1月11日公布的反向收购案。其中涉及发行代价股份非常重大收购事项及关连交易,同时根据特别授权配售股份。
APOLLO出行在今年1月11日曾披露,将以20.2亿美元向威马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威马汽车)收购威马汽车子公司,通过以每股0.55港元配发288亿股的方式进行结算。完成此次收购后,威马汽车将持有APOLLO出行311亿股股份,占比达到68.26%。
彼时,APOLLO出行市值仅为23亿港元,而增发股份接近上市公司股份2倍。这笔反向收购也被视为威马汽车借壳上市的重要一步。此前,威马汽车便持有APOLLO出行23.67%股份,增发收购后威马将持有上市公司约七成股份。
另一方面,自威马汽车在2022年6月1日最后一次向港交所递表后,再无任何回音。而在IPO无果的状态下,转道借壳是威马上市唯一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增发股份收购同时,APOLLO出行还披露,还将向不少于六位独立承配人配售71.23亿股股份,每股配售价不低于0.55港元,该项配售所得款项总额将约为39.18亿港元,筹资净额估计约为35.26亿港元。
而所得款项的70%将用于进一步发展威马的设计、开发、制造及销售高性能顶级超跑及智能电动乘用车等业务,20%用于稳固电池和芯片等供应链体系。
实际上,从威马汽车此前递表的招股书来看,在2019年-2021年三年,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人民币44.45亿元、50.84亿元以及82.05亿元,三年间共计亏损人民币174亿元。而且在2021年,威马汽车实际已经资不抵债,其净资产为人民币-205亿元。可见其对资金的渴求程度。
据不完全统计,威马汽车是造车新势力中融资最多的车企之一。公开信息显示,自成立以来,威马汽车累计完成12轮融资,已公布额度的融资规模累计达到350亿元,投资方包括上海国资投资平台、上汽集团、腾讯投资、百度、红杉中国、红塔集团等。
创始人成“老赖”
在今年1月,APOLLO出行公告还披露了三笔融资,包括港澳地区某知名商业银行的2.5亿港元、正威国际的5亿元人民币以及雅居乐集团旗下巨国投资两笔合计15亿港元的贷款。其中,与巨国投资的融资为于2022年5月19日签署的分别7亿港元和8亿港元的不可撤回协议,该融资可于2023年年底前提取。
从正威国际、雅居乐自身状况来看,资金链均较为紧张,因此上述融资是否真正到位目前仍需打上问号。
威马目前处境已经岌岌可危。从去年10月起,不断有威马汽车门店关闭、温州工厂停产的消息传来。去年11月,威马汽车在一封名为《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的内部沟通信中称:“为应对资金压力,威马汽车通过一系列财务措施降低运营成本,包括高管和员工降薪迟发等。”
到了2023年,威马汽车每况愈下。先是全员停薪留职、工厂停摆、门店关闭、总部大楼拖欠租金和物业费、售后停滞、最后甚至连购车小程序都无法访问。
此外,威马汽车及关联公司多次被股权冻结、被列为被执行人。3月,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增一则股权冻结信息,股权被执行企业为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冻结股权数额约40.4亿人民币。
5月15日,由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股51.25%的成都威鸿置业有限公司新增股权冻结信息。综合看来,威马汽车被冻结的股权已经超过百亿元。
更令人关注的是,在今年6月29日,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还对威马创始人SHEN HUI(沈晖)发布限制消费令。据公开信息显示,申请人为彭某某,涉及仲裁案件,立案时间为2023年4月7日。因执行标的14065元全部未履行,法院认为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将公司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老赖)。
法院限制消费令指出,因威马汽车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该院对威马汽车采取限制消费措施,限制威马汽车及公司法定代表人SHEN HUI不得实施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多个新势力面临“下桌”
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进入淘汰赛已成业内共识,多位业内人士今年以来均对未来作出类似研判。
其中,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直言,新能源汽车变革是一场技术革命,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活下来,如果只是简单拼装,活下来的概率很小。在他看来,行业机遇窗口期只有3至5年。
奇瑞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认为,未来或许只有5家新能源车企存活下来。而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也表示“未来中国汽车的主要玩家小于等于5家,超过10家的可能性不大。”
就在业界对于未来做出预测的同时,新能源行业已进入更加激烈的内卷中,一部分新能源车企正陆续退出舞台。
其中成立于2017年的拜腾汽车已经接近于“下桌”,该公司已经走向破产。在今年6月,拜腾汽车关联公司——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已经被申请破产,该案件已经被法院审理。
目前,《南京知行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公开招募重整意向投资人的公告》已正式上线阿里资产,成为了阿里资产的拍卖“产品”。此外,包括天际汽车、爱驰汽车也在今年相继遭遇停薪、停工事件,与威马汽车同病相怜。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Copyright 2015-2022 企业财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