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正圆投资廖茂林:AI技术变革红利值得长期挖掘,但短期需要寻找利润变现点)
红周刊 编辑部 | 齐永超
【资料图】
AI是新的技术进步以及未来的趋势,但它带来的更多是一种破坏性的创新。AI真正的变现是能够服务于其他行业与公司,但仅从目前来看,这种变现并不普遍。
今年以来,AI、数字经济等领跑市场,但其中的确定性投资机会却寥寥无几。近日,正圆投资总经理、基金经理廖茂林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表示,AI真正的业绩变现是AI技术能够服务于其他行业与公司,但这样的情况还比较稀少,目前主要停留在信息技术的基础应用层,比如基础设施超算中心、存储服务器等。在TMT领域,廖茂林目前重点挖掘细分领域机会,比如苹果的MR产业链。除TMT领域,他还在绿电、光伏、智能电网等广泛领域寻找超额收益机会。
通过投资高弹性品种寻找α
青睐科技、能源等领域
《红周刊》:您有10余年的从业经验,管理的资金规模由小变大,目前已超过百亿,在市场风格剧烈切换的背景下,您的配置思路是怎样的?
廖茂林:投资是战略和战术相结合的艺术,我个人有一个风格偏好,比较青睐有高弹性的投资品种,即预期在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带来超额收益的投资标的。这其中蕴含有两个基本要素,在时间上,我主要会将个股标的基本面的兑现时间限定在一年之内;在空间上,个股标的超额收益主要是预期能够产生至少1倍的上涨空间。如果这两个因素都得到满足,我一般就会开始择机布局。
当然,还需要考量收益风险比的问题。假如对于一只预期收益能够达到1倍的标的,我可能能够容忍的最大回撤是20%。除了性价比,我也会重点考量收益的确定性。
《红周刊》:在这种高弹性的投资策略中,您更倾向于哪些投资领域?
廖茂林:在这种策略下,可选择和投资的领域是比较广泛的。比如具有技术进步、科技属性的TMT企业。再比如偏周期性的品种。这类领域更容易产生具有超额收益机会的标的。
科技的进步、产品的迭代都能够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质的改变,市场空间因此有望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比如前几年投资光伏,核心是因为光伏的技术降本已经到了不需要国家补贴的程度,进入平价上网时代,由此打开了光伏整体的市场空间。再比如我们2019年开始投资新能源汽车,也是基于技术的变革,其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因素就是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产生了鲶鱼效应。
还有一种来自于周期股,比如某化工、有色等资源类公司,在一个产业周期内,当整体产能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产品价格很低,公司业绩巨亏。而随着供给侧改革,供需格局改变,需求逐渐超越供给,公司的业绩开始从巨亏变为巨赚,这类标的也会有不错的超额收益机会,这是一个强周期的逻辑。
我的投资方向并没有限定于某些行业,但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即基本面会迎来质变点以及股价具有高弹性。在交易上,我们的布局节点一般会在一只标的处于偏冷门的阶段,股价处于底部,或者口碑偏负面,一旦出现向好的质变点,我会择机进行布局。
《红周刊》:据了解,您更倾向于“自上而下”的逻辑进行布局。从当前节点来看,哪些领域更符合“自上而下”的逻辑?
廖茂林:是的,我们长期以来倾向于依据国家的政策方针去寻找投资机会,因为我们的选股策略偏向于“自上而下”,会重点根据政策方针跟踪研究某一个行业的生命周期。我们会以这样一个维度去选择具有投资机会的价值点,当下重点锁定了两个方向,一个是能源,另一个是科技。锁定这两个方向还有一个大的宏观背景的逻辑,即我们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已经逐渐从原来的高速度发展转换到高质量发展。
之前的高速发展主要依赖国内生产效率的提高、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的需求释放等,而当下的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塑造自主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以解决过去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弊端。如果未来的工厂全部实现智能化,生产效率将会达到极致。当未来的工厂实现自动化,所消耗的资源将不再是人工,而是能源,当我们的能源能够在全球具有比较优势,在全球自动化的过程中将会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而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产业链产品从低端做到高端,从低附加值做到高附加值。这个变化中的关键重要抓手主要有两个——能源与科技。能源带来资源节约、低碳,而科技将带来效率的提升。细分来看,能源的细分领域会聚焦在多个方向上,如绿电、光伏、智能电网等。工厂的自动化,会带动半导体技术的应用以及半导体引申出来的数据、信息技术。半导体是底层逻辑,而上层逻辑是信息化。目前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依赖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阶段,而这个方向正是TMT领域。
做“拐点型价值发现者”
捕捉行业与公司的质变信号
《红周刊》:您表示要做“拐点型价值发现者”,对此应该怎么理解?能展开谈一谈吗?
廖茂林:对于“拐点”我主要关注两个要素,其一是质变,即性质的改变,主要考量一家公司业绩是否会出现拐点与爆发。其二是拐点出现的时间,而这个时间点需要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误差不能太大。
发现“拐点型价值”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需要对投资标的进行长期跟踪,比如像光伏、军工以及科技相关的新材料等,再如周期性行业,更加需要进行长期跟踪。我们之前通过长期跟踪光伏行业发现了光伏产业链中硅料紧缺带来的周期性投资机会。通过长期跟踪消费电子,在2019年捕捉到了蓝牙耳机快速渗透带来的机会,此外还包括AR/VR从0到1的产业渗透带来的投资机会。我们也很可能在未来发掘出AI、6G通信等领域新的投资机会。
再比如当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包括我们在内的不少投资机构认为并没有超额收益的机会,但我们仍在扩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研究人员,因为我们预期在行业经过新一轮洗牌之后,明年、后年可能会产生新的机会。而这种机会是需要长期跟踪、深入了解才能够捕到的。
《红周刊》:投资科技股需要“精挑细选”。那么,对于科技公司,您在投资时主要考量哪些因素?
廖茂林:首先,我会聚焦于公司的产品技术本身,是否先进、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流方向。其次,会重点从公司的创始人角度考量。绝大部分科技公司的老板都属于学术型,因此能够更加专注于研发。第三,公司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红周刊》:估值是一门艺术。对于科技股,您是如何进行估值的?
廖茂林:很多科技股的本质更偏向于制造业,市场对于科技股的估值认知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科技股的估值,我们主要考量未来的市场空间以及当下的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另外,因为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对于科技股的估值也需要从横向角度对比来看,比如,对某一个科技赛道的公司进行估值,我们需要横向对比同类公司的估值状态,再结合具体的基本面因素,给予估值判定。而最终的估值水平也会受到公司不同的科技含量、科技属性以及公司所处的产业阶段等多重因素影响。
《红周刊》:近两年,资源品的价格大涨大跌,这让周期股的业绩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对于周期资源股,您是如何估值的?
廖茂林:在我来看,周期股的逻辑是买在高PE,卖在低PE,PE值越低越应该卖出。周期股的拐点是基本面从极差变为极好,这样才能够形成绝佳的交易节点。
对于周期类的资源股,我们主要根据产品价格、产能等计算全年利润额,再换算为每天的利润值,以此因素来计算估值。2020年下半年~2021年上半年,我们参与过一轮周期股的交易,当时资源股的估值能够达到10倍,但是当前已经明显不同,因为随着产品价格下跌,利润也会随之出现下滑。一些周期资源股的估值当前已经降至3倍~4倍。
所以,对于周期品来讲,衡量估值的一个核心参考因素就是产品的价格,是否还在持续上涨过程中,一旦价格转为下跌,一般就到了卖出的节点。当对周期股完成一轮操作之后,我们可能在此之后的1年~2年都不会再去关注,而当公司的基本面变得极差并且有质的拐点出现时,我们可能会考虑参与第二轮交易。
将调研作为投资前最后一环
在全产业链比较中锁定标的
《红周刊》:您多次奔走于上市公司调研,您在调研上市公司中最关注哪些因素?
廖茂林:一般来讲,调研已经是我们研究的最后一环,在研究的前端环节,我们一般会通过网络资源搭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框架,再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它们各自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壁垒,再去筛选我们认为相对优质的产业链标的。另外,对于部分不清楚的环节,我们也会向行业内专家、产业链人士进行咨询了解。
在调研上市公司时,我们一般已经获悉了7成~8成的信息,调研的目的主要是印证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内容,另外对2成~3成未知的信息进行考察、了解。投资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在调研中,我们并非孤立地关注一家公司,而一般会对整个产业链的公司进行整体的调研。
《红周刊》:哪些公司在您调研印证后给予了重点的关注布局?
廖茂林:比如之前的一家做石墨电极的周期公司,我们判断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公司的产品会从供过于求到严重供不应求。我们在现场调研看到货车排长队等待进货,公司的产品十分抢手,是一个纯粹的卖方市场。另外,还有当地的环保局人员驻场,时刻监控公司的环保行为。在这些信息一一验证之后,打消了我们的顾虑,我们也因此对这家公司给予了重点布局。
再比如一家科技型公司,这家公司主要做AR纳米波导镜片,我们调研后发现,这家公司的科技含量是让人惊叹的。不像其他公司从海外购进设备来进行产品生产,这家公司从自然科学、实验以及装备、生产都是依靠自主的技术。我们对于这家公司的持股周期比较长,因为从产品的实验到量产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当下来看,这家公司仍很难找到竞争对手。所以我们认为,一旦行业走向成熟、产品实现放量,这家公司也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质变。
TMT领域聚焦AR/VR
关注AI技术带来的变革机会
《红周刊》:光伏是您持续重点布局的领域之一。不过,近一年里市场对于光伏板块产生了不小的分歧。您坚守光伏的逻辑是怎样的?
廖茂林:从行业周期的角度来看,今年投资光伏行业是“凶多吉少”的,因为光伏刚刚迎来一轮行业红利期,即光伏实现平价上网,从而带动光伏产业进入技术降本带来的红利期,这个红利期主要集中在2020年~2022年。
不过,当前来看,光伏产业已经不再是产品供不应求、所有参与者都能盈利的时代,接下来技术进步带来的降本效益将是一个重要的考量要素。比如光伏的硅片大尺寸化、光伏电池从P型向N型转化,在这其中将会产生新的投资机会。
《红周刊》:当前阶段,投资TMT行业,您更倾向于哪些细分机会?
廖茂林:对于TMT,我们并非看好整个领域,而是看好TMT里面的某一些细分领域。比如今年,我们相对看好与眼镜相关的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主要跟踪苹果MR(混合现实)头显的发布时间,我们认为这将是整个消费电子领域突破性的创新,类似于以前的蓝牙耳机或者苹果的智能手机,两者的出现对于消费电子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红周刊》:今年以来,AI赛道被热炒,如何看待AI赛道的投资机会?
廖茂林:技术进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AI,从产业演变的角度来看,之前的信息化、网络化已经逐步转换为大数据、人工智能,通过利用大数据进行智能检索与训练,从而衍生为如今的大模型,这是在大数据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但从本质而言,AI类似于之前的互联网+、OTO等概念,更像在原来既有技术的基础上披上了一件新的“外衣”。
AI是新的技术进步以及未来的趋势,但它带来的更多是一种破坏性的创新,类似于之前的电商对线下的销售、渠道造成了破坏性的打击。AI真正的变现是AI技术能够服务于其他行业与公司,但仅从目前来看,这种变现是比较困难的,并没有大规模出现。AI带来的业绩兑现目前还主要停留在信息技术的基础应用层,比如基础设施超算中心、存储服务器等。
《红周刊》:从产业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领域跨入了AI+,AI带来的效率提升会产生相关的投资机遇,对于未来的AI+赛道,您重点关注哪些领域?
廖茂林:与其说投资AI公司,不如说投资AI技术为公司带来的业务变革。我们认为,IP内容将是AI变现能力比较强的领域之一。比如影视娱乐、直播电商等领域,加入AI技术能够起到降本的效应,对行业也会产生极大的变革。从布局的角度来看,我们会更加侧重于公司基本面的拐点,比如一家直播电商公司,业务拓展进入了一个新周期,盈利空间由小变大,而公司与此同时也有AI技术的加持,这是我们所青睐的。所以,我们也会去拥抱AI,但脱离基本面的AI题材股,我们会避而远之。
(本文已刊发于4月22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推荐。)
Copyright 2015-2022 企业财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