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职业院校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体和文化创意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优质特色资源,对外文化交流是传播展示非遗的重要渠道。”在8月28日举办的“世界的贵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非遗展演暨论坛上,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陆勇昌在进行题为《贵州非遗对外文化交流的实践与探索》主题发言时说,展示非遗时代魅力,彰显非遗时代价值,将非遗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和服务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战略优势,三者的融合发展有着深厚基础和广阔前景。
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陆勇昌
陆勇昌认为,对于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职业院校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职业院校可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交流平台(中心或基地)。以平台为载体,围绕立德树人和中外人文交流的需要,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教育、人文交流、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研究与实践,发挥人文交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中的作用。同时,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项目或活动,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民间友好,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优秀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智库,更会不断提升地区和职业院校的对外开放良好形象。
职业院校应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非遗交流师资队伍。职业院校的职业教师在职业技能和服务地方特色经济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在比较优势特色发展中,特别是在对外开放办学中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特色对外开放办学,应着力培养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素养的人才和对外文化交流师资队伍,他们的显示效能将会在学校的特色办学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探索非遗、职业教育和对外文化交流的融合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文学与艺术价值,是“天然”“优质”的对外文化交流资源,也是职业教育特色办学的路径与形式。职业院校可通过网络直播课程、微视频宣传、海外课程教材等形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可在相关相近专业设置中将非遗知识和非遗技能赋能职教人才培养,或通过思政教育课堂与非遗传承课堂的有机融合,开辟课程思政建设和非遗技艺传承互融的新渠道,提升了思政文化双重育人成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秋红
编辑 梁珍情
二审 潘晓飞
三审 岳振
Copyright 2015-2022 企业财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